2)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过硬的品质才是根本_我的系统不正经娱乐圈的不正经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胎釉的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底足切削形式都不同,说明两者不是同一种瓷器。

  为了区别于明、清文献中所记载的哥窑,故宫哥窑以及在上博、弯弯故宫所藏的少量类似瓷器,被学术界称为“传世哥窑”。

  由于原来被认为哥窑的龙泉黑胎,开片瓷被认为是“龙泉仿官”和“龙泉官窑”。

  宋代似乎就不存在哥窑,文献关于哥窑的记述,被认为是以讹传讹。

  然而,仔细研究和分析,就会发觉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其关键在于“龙泉官窑”和杭市郊坛下官窑,孰先孰后的问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

  由于“龙泉官窑”的立论,建立在“龙泉仿官”的基础上,认为仿官是不可能的,却又与官窑相一致,自然是官窑,并认为杭市郊坛下不能满足朝廷之需,再在龙泉烧造以充不足。

  这一观点,很自然地派生出杭市郊坛下官窑,早于龙泉官窑的定论。

  然而,没有足够的考古资料证明这一观点,并由此还引发出种种疑团。

  郊坛下不能满足朝廷之需,为什么不就地扩充、就近扩充,而要到千里之外的龙泉建窑烧造?

  宋室南渡带来了北方工匠,他们惯于圆窑用煤烧造,何以能在杭市建立龙窑用柴烧造?

  文献关于哥窑的论述,难道一定都是空穴来风吗?

  哥不能仿官,但官却可以仿哥。

  各朝各代的官窑,都建立在民窑的基础上,难道就不存在官仿哥的可能吗?

  宋室南渡,皇帝漂泊13年,这期间南渡窑工在何处生存?如何生存?

  是吃皇粮,还是自谋出路?

  这些疑问最终都聚焦在,龙泉最初的黑胎开片瓷的年代和性质上。

  也就是说龙泉最初的黑胎开片瓷,会不会是皇帝颠沛流离的十余年中,北方工匠和龙泉窑工技艺结合的产物?

  1996年9月,在杭市老虎洞发现一处窑址,杭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5月至12月和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分两次对该窑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获取大量器物残件、瓷片和窑具。

  经深入研究,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宋代地层中的遗物,应为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

  而元代地层中的遗物是“传世哥窑”,后者是仿造前者的,“传世哥窑”的实质是南宋灭亡后仿官的产品。

  也有专家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即《至正直记》所述的“哥哥洞窑”。

  至此,可以基本确定,传世哥窑是元代的产物,绝非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

  虽然目前对于哥窑已经有一些普遍的认知,但随着考古发现越来越多,哥窑的窑址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还牵扯出越来越多的疑问。

  明清文献所说的哥窑,是不是宋哥窑?

  关于哥窑的最早记载见于元末,哥窑究竟起源于宋代,还是元代?

  哥窑和官窑发音相似,瓷器特征相似,哥窑会不会就是官窑?

  龙泉黑胎青瓷和传世哥窑瓷,与南宋官窑究竟是什么关系?

  这一切,正是哥窑的这种神秘性,让它在人们的心中拥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打铁还需自身硬,过硬的品质才是根本。

  如果没有过硬的品质,谁会关心哥窑是谁创烧的?哪个年代创烧的?它的窑址又是在哪里?

  请收藏:https://m.bi7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