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神奇的牧野之战_我的系统不正经娱乐圈的不正经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史料中,都留下了蛛丝马迹,甚至引发了更多的疑问和争议。

  就像是现在,虽然陈文哲看到了整个战争过程,他依然感觉疑窦丛生。

  说牧野之战是一场“小规模”战斗,是与后世战争的规模相较而论;

  但如果回到商周之际,未免不符合当时的实际。

  商王朝出动了多少军队,可靠的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

  所谓70万刑徒之说,恐怕出于后人的夸大与附会。

  当时商王朝的军队主力都在东方,能够到牧野抵御周人进攻的军队,应当不会非常多。

  而周武王率领的伐殷之师,则是货真价实的国际联军。

  除了姬周部族的军队,还有长期与姬周部族联姻的姜姓部族的军队,更有在此前已臣服于周的周边小国的军队。

  但是,某些史料表明,牧野之战或许不只是西陕兵打败了南河兵那么简单,这一仗中似乎还出现了“川军”的身影。

  《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历数与他一同征伐殷商的国族。

  其中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排在第二的就是“蜀”。

  我们所熟悉的“蜀”,就是今天的川。

  东晋时常璩着《华阳国志》也记载:“周武王伐封,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

  常璩所说的《尚书》,应当就是指《牧誓》这一篇。

  如果说到三千年前的川省,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着名的三星堆文明。

  当时的“川军”,自然就是三星堆文明的军队。

  历史上极为着名的周武王,和考古上极为着名的三星堆文明,竟然有可能在牧野之战中产生过如此紧密的联系,不得不说让人心生遐想。

  但是,遐想不能代替历史。

  如果我们仔细地考索,就会发现很多不合理之处。

  其一,武王伐纣的时间。

  “夏商周断代工程”之中,这个时间定在公元前1046年。

  这个时间虽然没有得到所有学者的一致赞同,但距离历史真实应当也是非常近的,至多不过一二年的差距。

  而三星堆文明在商朝末年,就已经衰落,至武王伐纣之时已经基本消亡,二者在时间上很难产生关联。

  其二,一直到春秋时期,诸多史料都没有出现过任何关于蜀地的记载。

  只有零星关于巴的记载,但这个“巴”也与川渝相去甚远,应当在今北湖省西部。

  经过分封制数百年的发展和扩张,到春秋时期,华夏文化圈都基本没能和蜀地发生联系。

  在商周之际,远未及全盛的周族,怎么可能已经与蜀地的文明,组成联军了呢?

  其三,蜀地纳入华夏文化圈,是在战国后期秦将司马错入蜀以后的事情。

  在此之前,蜀地与中原虽有种种间接联系,但缺乏直接的沟通基本条件。

  早期的蜀文化,基本是独立于中原文化而自行发生的一种文明。

  其文字、语言、习俗、政体均与中原迥异。

  加之崇山隔绝,基本无法相互联系。

  巴蜀文字至今没有破解,三星堆文明的那些青铜重器,有何文化内涵,至今也是纷争不休。

  两种文化间的隔阂与差异,可见一斑。

  所谓周“三分天下有其二”,固然是得到了当时认识中的“天下”的大多数邦国的支持。

  但当时的“天下”,好像并不包括真正的蜀地。

  请收藏:https://m.bi7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