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武王伐纣,前歌后舞_我的系统不正经娱乐圈的不正经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要错乱步伐,走几步、打几个回合,就要与周边的人对齐,不能乱了行列阵型。

  如此严谨整齐的阵型,连步法、击打都有严格的要求,可见周武王对此战的谨慎态度。

  既如此,他又怎么可能派文工团,去两军对阵的战场上又唱又跳呢?

  这个问题的解决,要归功于着名的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汪宁生。

  汪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了一篇很短的文章。

  这篇文章就是《释“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他只用了大约两三页的篇幅,就对此疑难问题做出了解答。

  这里就牵扯到了蜀民,周武王的联军中有移民至西陕的“川军”。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

  “凌”有侵犯、进犯的意思。

  “歌舞以凌”,说明武王联军中的巴人军队,以歌舞的方式冲锋陷阵。

  这种歌舞,是一种鼓噪夸张、类似歌舞的战斗方式,而非以艺术和审美为目的的歌舞。

  到汉高祖刘邦时,巴人仍有此习俗,曾作为汉军前锋,“锐气喜舞”,还得到了舞蹈爱好者刘邦的赞赏。

  汪先生通过观察近代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习俗,得出了解释“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思路。

  南云那边的德宏地区的景颇族,和川省凉山地区的彝族,均有在战前“歌舞以凌”的习俗。

  在战斗开始前,他们的先锋一手持刀,一手持色彩显现、图桉可怖的盾牌。

  他们一边舞刀弄枪,一边发出吼叫,制造出紧张恐怖的气氛,然后率领部队向敌军战阵中冲去。

  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激励士气、恫吓敌人的战前准备。

  只是动作较为夸张,声音较为喧嚣。

  所以不熟悉这种习俗和文化的人,就会认为这是在战阵前歌舞。

  就好像华夏民族在战斗之前擂鼓,其作用也是为了振奋士气、统一步调,但鼓也可以作为乐器。

  试想,如果一个完全不熟悉华夏民族习俗的人,看到了这种战争习俗,他很可能会认为我们的祖先,在战斗之前要演奏一曲鼓点。

  “前歌后舞”的疑窦,不能说至此已完全解决。

  但汪宁生另辟蹊径做出的解释,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相当有说服力的一种观点。

  汤武革命确实不是请客吃饭,牧野之战也不是穿插着大型乐舞的印三电影。

  如果能回到三千年前的那个甲子日,我们看到的应当是相当紧张、恐怖、残酷的一幕画面。

  反正刚开始十分轻松的看电影的陈文哲,很快就紧张了起来,因为他看到了大雨滂沱,也看到了血流漂杵。

  这样场景,对于他这个现代人来说,哪里有一点请客吃饭的样子?

  之前的歌舞画面有多么喜庆、滑稽,此时的战争场面就有多么的残酷。

  牧野之战有多残酷,或者说牧野之战有多和谐,这是一个困扰我国人千百年的问题。

  很长时间里,因为人们愿意相信武王伐纣是一场正义的、神圣的革命,所以牧野之战也被描述为一场近乎兵不血刃的战斗。

  如《史记·周本纪》载:“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

  请收藏:https://m.bi7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