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一百九十七章 李广的悲情是有原因的_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广的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既有时代的背景,更有其个人的因素。

  李廣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国防战略方针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基后,变“无为而治”为“有为进取”,秉行《公羊春秋》“大复仇”的指导原则。

  汉武帝一改汉高祖以来在匈奴问题上以和为主的消极防御国策,对匈奴的侵扰,采取积极反击的措施,集中全国上下的财力、物力与人力,提升国防力量。

  特别是汉武帝根据汉匈战争的需要,强化主力兵种的建设,大规模发展骑兵,运用骑兵集团纵深突袭的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

  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变的形势面前,李广、程不识等作为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必然就显得“江郎才尽”,无力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

  他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新生代将领脱颖而出,后来居上,建功立业,尽占风头。

  当然,李广抑郁不得志,更在于他个人军事才能的局限。

  作为一名久历战阵的将领,李广长于战斗指挥,骁勇善射,在战术上灵活机智,有勇有谋,敢于打硬仗、打恶仗。

  其射术之精堪称一绝,威震匈奴各部,被匈奴畏誉为“飞将军”。

  然而这种近敌格斗上的剽悍骁勇,终究掩盖不了李广拙于战役和战略指挥的根本缺陷。

  李广曾先后担任骁骑将军、前将军等重要军职,五次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

  应该说他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遇多多。

  可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大败亏输、损师折将,根本没有表现出“飞将军”应有的风采。

  这给人以一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

  当然,并不能否认,这中间有汉武帝以及卫青等人的掣肘因素。

  但是,在简单的表象背后,还有本质的问题症结存在。

  即,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李广只是一名斗将,而非真正大将之才。

  他明显缺乏战略战役指挥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远程奔袭、机动作战。

  而这一点正是身为汉武帝时代高级将领的致命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

  对于这样的遭遇,李广的愧愤自杀,是他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

  司马迁等人的鸣冤叫屈,则是失却理性态度的曲词。

  其情虽可悯,其理实难喻。

  …………

  太极殿中。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李广的视频,不由感慨。

  作为一位武皇帝,他是最有发言权的。

  “李广?李广难封?肯定有其自身原因的。”

  “先天出名,却被后辈霍去病远远超越,李广自己难道没有问题吗?”

  “在朕看来,大汉在后期的战略思想是战略进攻,汉武帝改变前朝思想,做进攻而不是防御,李广领会不深,战法运用自然有问题,故而汉武帝不是很喜欢他的做法。”

  “李广名气太大,名气大于实力,匈奴用优势兵力集中对付李广,李广的出征之路自然不顺。”

  “再谈谈李广这个人,太自负了!”

  “脾气又大,哪个皇帝会喜欢?”

  “反正如果李广出现在朕的大唐,朕肯定是不会重用他的。”

  “汉武帝给了李广很多机会,可给了他机会他自己也不中用啊,哪一次把握住了?”

  李世民摇了摇头。

  “悲情,呵,悲情……”

  “这天底下,悲情太多。”

  请收藏:https://m.bi7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