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86章 杯酒释兵权,抑武重文的开始_剪辑历史,开局盘点十大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突然召见赵普并问道:“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

  赵匡胤自己就是“黄袍加身”后夺取的政权,他当然也怕自己的部下效仿自己,也给自己来一套“黄袍加身”。

  赵普虽然读书少,但他却精通治理之道,宋太祖赵匡胤的这些问题,他其实暗中也早有所考虑。

  如今听了宋太祖的发问,他便说:“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它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意思就是:您问的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有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那么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赵匡胤自然是个聪慧的君主,他一听赵普的言语,立马脑子里就出现了一整套加强君权、牵掣和削弱各方权力的政策与策略。

  但如今,最首要的任务,还是要解决拥兵以自重的将领问题。】

  【在某个夜晚,赵匡胤留下石守信等将领叙叙兄弟情谊。

  有点醉意之后,他趁机向将领们吐露做皇帝的苦处,夜不能安,防范变乱,不及你们做臣下的高枕无忧。

  当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时又说,假如你们的部下谋富贵而起寥怎么办呢?

  又说人生在世所重者不过多积金钱,田宅,为子孙立不可动之产业,多置歌妓美女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我皇帝与你们结为亲家,大家相互都没有猜忌不是很好嘛?

  这一番话的意思大家总算都听明白了,于是,第二天这些将领便纷纷辞去军职,交出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

  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而赵普的献策启发了赵匡胤,因此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赵匡胤晋赵普为枢密使、检校太保,他又升官了。】

  【“杯酒释兵权”其实只是解决将领兵权的第一步。

  中唐以来,方镇弄权的隐患,以及新执掌禁军的弄权问题,仍是赵匡胤面前的当务之急。

  关键如何把赵普的十二字方针策略,如何才能渗透到朝廷与地方的职官建置中去,彻底从基础改变运转逻辑,使它们必须依附君权而运转。

  在赵普的参赞下,这套相互制约的职权体制终于制订出来了:这就是中央设副相、枢密使副与三司计相以分宰相之权,收相互牵掣之效。

  枢密使直属皇帝掌指挥权,而禁军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与护卫。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赵匡胤用赵普谋,罢王彦超等地方节度使和渐削数十异姓王之权,安排他职,另以文臣取代武职,于是武臣方镇失去弄权的基础础。

  另一方面,朝廷收厢兵之骁勇和荒年募精壮之丁为禁军,于是天下精兵皆归枢密院指挥。

  地方虽无精兵,但地方厢兵合则仍可制约禁军,这就形成了强干弱枝而内外上下相互制约之制。】

  刘彻看到这儿突然冷笑了一声道:“呵呵,原来大怂积弊的原因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赵普这个谋士倒是为文人谋了个好前程。”

  诸葛亮忍不住摇头道:“帝王之术在于平衡,以文代武乃取祸之道,宋太祖难道连如此浅显的道理都参不透吗?不,他肯定是知道的,只是由于他知道自己得位不正,心中恐惧麾下将领效仿罢了!”

  赵佶说道:“太祖已经发下宏愿,要改变重文轻武的思想,就是不知道这次赵普的出现,会不会增添变数.唉。”

  请收藏:https://m.bi7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