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639章 风与花(十八)_哈利波特之晨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波莫纳也恋恋不舍得离开了湖边。

  好奇心不是罪,但我们该谨慎对待。

  她不认为自己该一个人呆在这里继续调查,还是等天亮了之后再来吧。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是荷兰的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在17世纪提出的,他是一位介于牛顿与伽利略之间的重要先驱,也是他提出了光的波动说。

  牛顿是光粒子说的推崇者,早在公元前400年,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了原子的概念。如果将原子看作是个魁地奇球场,那么原子核就只有一个金飞贼那么大,电子则是看台上的几粒沙子,原子中有很大的空隙可以让光子通过,这就导致玻璃是透明的了,物体不透明则是因为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跃起迁到了更高的能级。

  不过光在穿过玻璃时会变慢,大约只有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的三分之二,当光穿透玻璃的另一侧时再度恢复光速。

  光的速度在介质中的速度与其折射率有关。

  有两种解释,光粒子在进入玻璃后不断被原子反弹,造成距离变长,所花时间变多,看起来就像是光速变慢了一样。但这种解释有个缺点,光子在原子间的反弹是随机的,不受控制的,而且如果是这样,光照入玻璃不会还是一束,并且从另一头照出来,而是形成了散射。

  再有一种解释就是光子在镜子里被原子吸收,然后释放,吸收、释放,原子吸收光子需要时间,然后光速变慢了。

  但问题是原子不会“记住”光子来自哪个方向,它重新释放的时候也是随机选择方向,这会导致光在玻璃里形成均匀散射。

  这些都是基于光是粒子的假设,如果用光波动来解释,当两个波的波峰和波谷相对,就会互相抵消形成新的波,将光波与玻璃电子的波叠加就会形成穿过玻璃的波,它的速度比真空中慢。等光离开了玻璃后,没有玻璃电子的波,光速就恢复了。

  对大多数人类来说的可见光波长在400-700纳米之间,这个波长的光对金属是“不透明”的,x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除了铅之外的大多数金属都能穿透,它的波长是10纳米,不在人类的可见光波长范围内,但它一样可以拍出“照片”。

  波在均匀介质里是以直线传播的,那么镜子反射光线,是因为镜子把波“掰弯”了?

  惠更斯的理论是研究“球形”波面,以及波在遇到障碍物后拐弯,偏离直线传播的原因。声波也是一种波,在遇到障碍物后会回弹,然后形成“回声”。

  水晶球的表面和平面玻璃的表面当然不同,人在水晶球和玻璃上的倒影就可以看出来。

  玻璃除了会折射,也可以反射,不只是镜子后面的金属有带电粒子,连镜子本身的材料石英也有带电粒子。各种物质因为带电粒子分布不

  请收藏:https://m.bi7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