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三十八章 终究还是错付了!_北宋小文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看。

  苏颂的家书写得很简单,就是告诉凌氏自己的工作初见成效,肯定是能成的,让她别太担心。

  苏辂笑道:“看来苏贤兄可以回来与嫂子过年了。”

  凌氏就是想问问苏辂信里是不是这个意思,听苏辂这么一说自是喜笑颜开。

  若是家中没有那么多张嘴巴等着吃饭,她肯定希望能跟着苏颂去任地,现在家里没个顶梁柱,她夜里都睡不安宁,只是男人有正事要忙,她也不能时常写信去扰着他。

  苏辂宽慰完凌氏,便溜达去张方平家,问张方平是不是收到了苏颂的报告。

  张方平说道:“就你消息多。”

  说归说,张方平还是把苏颂写的晒盐工艺试验报告拿了出来。

  苏颂的学习能力很强,早前又跟林亿他们琢磨过苏辂捣鼓出来的医学统计学,底子摆在那儿,写出来的报告条理分明,很有苏辂的影子了。

  苏辂粗略扫了过去,便知道晒盐之法算是成了。他对产量有些不满,忍不住嘀咕:“一次才出几千斤啊?就算是夏天,一个月也才几万斤!”

  张方平骂道:“这种晒一晒就能出盐的好事儿,你还想一个月出个几十万斤不成?”

  张方平看到苏颂预估的产量之后已经高兴过了,哪怕最后达不到这个产量,对于能够开设盐场的地区也算是多了一大进项。

  想想看,要是一个试点盐场一年就能多产几十万斤盐,多搞几个大盐场还得了!

  要知道这些盐只需要一点人力当成本,剩下的全是白赚。

  只是具体年产量如何,还得让苏颂观察到入冬再正式向朝廷上报,免得大伙空欢喜一场!

  苏辂又跟张方平念叨起来,说他觉得有两个地方的大盐场特别有搞头。

  一个是沧州那边。

  沧州那儿在后世可是有着全国最大的盐场,年产量过百万吨的那种。

  过百万吨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全国盐产量的四分之一!

  可惜啊,这个地方离辽国太近。

  要是不把燕云十六州搞回来,真怕辽国人眼馋来抢盐场!

  还有另一个地方琼州。

  也就是海南岛那一带。

  海南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周围全是海,且常年都拥有充足的日晒!

  最重要的是,那边开发度很低,地超便宜的,那些个违法犯罪的家伙统统赶去盐场干活不挺好。

  等盐场开发起来了,商贾们闻着味儿就过去了,到时还可以以海南岛一带为基点好好搞搞东南沿岸。

  可惜啊,万事艰难在起步,还得他们这些聪明的大人琢磨一下怎么搞,搞好了的话,多的不敢说,年产量一亿斤还是有可能的!

  就算路途远点,一斤只能赚十文钱,那也是一年白赚一百万贯钱。

  琼州那么个破地方,一年赋税能交几个钱?朝廷不倒贴就算好了!

  还有沧州那边,现在还有几个人敢安心住那儿?赋税根本收不上来多少对不对?

  可惜了那辽阔的海岸线,可惜了那白花花的盐,可惜了那每年几百万贯的进账!

  扣扣搜搜地省钱能比天上掉钱爽吗?

  唉,真是可惜啊可惜。

  那都是很赚钱很赚钱的,就是搞起来太不容易!

  张方平听着苏辂在那叨逼叨逼,眼都有点绿了。

  要不是他还有那么一点理智在,说不准就要捋起袖子上书赵祯让朝廷去琼州、沧州两地搞盐场了!

  张方平思量半晌,还是摇摇头说道:“这两个地方风险太大,还是先把别处的盐场搞起来再说。”

  大宋的海岸线那么长,没必要非找苏辂说的那两个地方。

  苏辂见张方平没被自己忽悠住,只得叹气。

  他为堂哥提前发展发展海南岛的微小期望,终究还是错付了!

  这个岳父靠不住!

  虽晚但长!谢谢大家最近的打赏订阅月票推荐票,等我找个更新早的好日子再整理土豪名单一起感谢……对了,我瞅见评论区有土豪在搞盖楼活动,大家可以去打打卡,说不定能营造一种这本书很热闹的感觉,把新来的人骗进来杀,不对,骗进来一起看书……

  请收藏:https://m.bi7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