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55章 人文精神闪耀之时。(求订阅~月票!_百万调音师:我只好亲自上台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单。

  拿着麦克风,需要试音的时候,发布的指令相当的精简清晰。

  “VI1,Allegretto,Accarezzevole,mf!”

  这么一个简单的指令,即可告知所有人相应的信息。

  第一小提琴,小快板,亲切温存地,中强。

  直接点出指挥需要的小节数目,然后用最简洁的指令,便可以很好的指挥全体。

  场地确实很大,如果离得远的话,在正式演出的时候,肯定是看不到李少杰的指挥动作的。

  这就又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实际上,在乐团里演奏,每一个个体都是渺小的。

  如果是室内,是声学环境非常好的练习厅,演奏厅,能够将整体的音乐听的很满。

  哪怕是单纯的无声学装修的室内,也不会因为“听不到”而产生排练问题。

  可室外不一样。

  尤其是这放大了三十倍的感觉。

  如果,你站在观众的视角,那么声学体验是极好的。

  收音采集更加不用说,因为那更具有针对性与科学性。

  而演出的主要面向群众,终归还是要制成视频,搞到互联网上的。

  所以现场的声学条件设置,是要按照视频来考虑的。

  如果使用室内录制,那么这一次的活动失去了意义,留下的只是表面的宏大。

  更加完全体现不出“当一个乐团扩大了三十倍后是如何震撼”的感觉。

  还是得实际场景的实际采音。

  但这样的情况

  如果放在单个演奏者本人身上,那就不那么友好了。

  你很可能压根就听不到其他声部的声音。

  周围一大群全是同乐器的,只能听得到自己声部,如果是远一点的其他声部

  只能说是听了一个寂寞。

  这样,一个声部的整体,很难去辨别“我TM是否和其他声部配合好了”的情况。

  极其容易出错。

  通过简单的统合指令,分解化的布局排练基础之上,要做的只是熟背罢了。

  待到真正合奏之时,实际上只需要用余光看一个大概即可。

  但就是这个“熟背”,需要花费大量的练习时间。

  这一个项目,对每一位参与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中提琴。”

  李少杰继续发出试音指令。

  随着李少杰话语的落地,中提琴声部开始演奏起相应的小节。

  中提琴,一直是乐团中的“被迫害”对象。

  说什么马善被人骑,人善拉中提那都是小意思。

  国际上的中提琴笑话更狠。

  四分音符的定义是什么?

  就是两个中提琴家拉同一个音的概念。

  ——

  这是在嘲笑中提琴在乐团里拉的音稀少到非常近似于“意念打酱油”。

  中提琴家两边嘴角都流口水说明什么?

  说明舞台彻底平衡了。

  ——

  这是在黑中提琴经常没什么事儿,要么在睡觉,要么拉一个单音拉到麻木。

  中提琴和吸尘器有什么区

  请收藏:https://m.bi7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