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67章 大明缺鞋底!_绝境求生崇祯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能有的。

  以现在中原地区的杜仲树的量,一年花不了多少钱收胶,也就是几十两银元能搞定的事。大量收上三五年,胶树的量会有一个大幅的增加,那时候技术方面差不多能搞定,正好合适。

  只要橡胶能出来,朱由检知道肯定是瞬间引爆消费市场的原材料,需求在短时间内就会有超大幅度的增长,对原材料供应链的冲击是可以预见的。刚出来的橡胶做胶管和轮胎之类的费劲,但做鞋底总可以吧?每年军用衣物中,消耗最大的就是军鞋,正常一双军鞋穿不到两个月就报废了。士兵们穿破鞋的现象,至今没有被解决!

  最近几年、后军都督府开始想办法给军中普及皮鞋。皮鞋的耐久性要比布鞋和草鞋好。可是、皮鞋只能解决鞋面的问题,鞋底还是老样子。布底的磨损太快,木底加铁掌倒是能解决磨损的问题,但是穿上不舒服和灵活,走不了路。要是能做出胶鞋底,对军队的战斗力都有大的提升哪。

  就拿现在收到库里的这点杜仲胶来说,几十万大军的鞋底估计都不够造的。给军队换了鞋底,官员的鞋底换不换?百姓们的鞋底用不用胶底?仅仅满足给鞋底这个需求,要种的杜仲树都不在少!

  “管它京城的人卖胶干啥,只要有咱爷们拉的货就行。话说南阳那边有胶树的人可是发了,从山里捡钱的好事算是让他们给赶上了。你像咱们这次拉的暖壶,这么贵的货,那边的人是毫不含湖的要!”春江水暖鸭先知,行情好不好、脚行的人最容易感受的到。

  总体来说、今年整个中原的行情都好,但南阳等产胶的地方行情更好。细算起来,整个胶业的年市场总产值也就三四十万两银元而已。但这是纯纯的净增利,百姓们的参与门槛低,覆盖面积广。只要有树的地方,家家户户都能从中获上利。

  凭空多了一二两银元,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影响是相当巨大的。一二两银元起不了房,置不了产,可是能买布、能买暖壶、能买搪瓷缸子、能买油灯。

  突然冒出了一笔飞财的产胶地百姓,迅速将其转换成了购买力,大量购买他们认为能长久使用的日用品和生产用具。至于说享受类的物品,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胶料从原产地流到了京城,京城的工业制成品又回流到了原产地,简单的商业循环就形成了。渐渐的,由于运输规模的扩大,进入这个循环体系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南阳的茶、南阳的漆、南阳的木材等特产,顺着这条商路进入京城和北直市场是水道渠成的事。

  正循环的力道是非常大的,明明几十万银元的事,经过商业循环的杠杆撬动,就成了百万银元以上规模的大动作。也就给麻成海这样的车行把式们,造成了南阳那边的市场行情大好的感觉。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就当下来说,一般地方的经济要发展,就得有拿的出手的优势产业带动才行。没有优势产业带动、商业循环体系就薄弱,本地产品外销的运输成本会高出不少,消费市场的规模也上不去,自然也就形不成大的经济正循环态势。

  请收藏:https://m.bi7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