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1章 烽火不熄主公的野望。_[三国]穿越后我开启了病弱主公路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原焕今天一大早带着袁璟来书院,除了让他来见见书院里的几位先生,有是让外面那些读书人知道,邺城书院不光是一座书院,更是他们出仕为官的踏板。

  朝廷力掌控郡县,大汉已经四分五裂,察举制也即将走到尽头,不想像历史上那被北方游牧民族打到中原,最需要改的是选官制。

  隋唐的科举制在后世看来弊端很大,但是对现在来说,既能抑制豪门世家的势力,又能扩大官吏的来源,选拔的时候不像九品中正制那只看出身,而是更看重成绩,这不管是对掌权是对百姓来说,都比世家大族把持官场好。

  冀州现在办法大踏步跨到科举选官,为了不引起天下世族的反击,只能像现在这温水煮青蛙,用人处太多,手下的人才远远不够,算他们有荀彧这交友极其广泛的人在,能请过来的人也有限。

  主动来投的人的确不,但是那些人良莠不齐,放到郡县中能功过都是难得,更不用说能作出什么成。

  官府征召只能征召有名有姓的大儒名士,那些有才华却籍籍名的人只能埋在乡野,有奇遇加身,可能一辈子都这么埋下去。

  ——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靠乡绅。【1】秦晖的《传统□□的乡村基础控制》

  皇权不下乡,朝廷强势的时候,上至刺史太守,下至县令,都由皇帝亲自任命,而朝廷弱势,地方势力又会重新坐大。

  皇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琢磨了不法子,察举的科目常见的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同时有一堆不常见的名目,什么阴阳灾异孝弟力田,只要有才能,皇帝现编都能编出个名目来任官。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任何政策实施下去都可能变成权完全想象不到的模,皇帝想要察举选官来加强中央集权,底下人不想让皇帝『插』手管那么多,一来二去变成了另一个循环。

  察举察举,说是皇帝来选举人才,但是皇帝不可能亲自跑去地方选人,掌握察举权利的是地方的官,他们选官的时候重视门第族望,你选我我选你,选来选去是那些人。

  累世公卿的大家族怎么出现的?这么出现的。

  名门望族怎么着都不会吃亏,他们进而入朝为官,退在地方成为豪强,怎么都不会委屈自,算后来察举制变成九品中正制,也是换汤不换『药』,内里是一个。

  负责品评的中正官出身名门,评列九品察访士人然偏向名门子弟,官场的垄断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想要打破这个垄断也只能趁着『乱』世,要是赶在太平盛世来做这些,有足够的本,盛世也能被搞成『乱』世。

  原焕自认为那么大本,只能庆幸身处在大争也是大变世。

  寒门子弟出仕艰难,世家子也不容易,州郡各自为政,想走举孝廉为官的路

  请收藏:https://m.bi7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