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23章 纺织业的发展(第二更)_我在大明当暴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降价空间利好老百姓。

  “你就以湖广省、浙江省、南直隶这一次的苎麻供应量做案例,写一份总结出来,作为立法的参考之一,提交内阁。”

  “遵命。”

  眼下随着一部分基建的扩大,皇家银行不断对民间“放钱”,人们的收入增加了,购买需求也在增加。

  一旦需求增加,民间许多商人其实都看到了商机,纷纷开始种植苎麻等纤维植物。

  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民间对粮食的需求更加急迫。

  眼下南方已经进入到收秋税的时期,但农税的上限太低了,已经完全满足不了现在朝廷的收入需求。

  新的《商税法》迫在眉睫了。

  而且一旦收复台湾,海贸打开,东部沿海的商业必然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局面。

  这个时候,也更加需要《商税法》了。

  崇祯给邱禾嘉写了一封赞扬的信,并且希望他今年十二月回北京一趟。

  做什么?

  按照目前的局势,要在武昌设立一个内陆的“经济特区”了。

  为什么要设立一个“经济特区”?

  因为目前新的商业都还是一片混乱之象,需要一个榜样。

  而大明朝大多数省是内陆省,内陆省的商业模式与沿海省的还是不太一样的。

  内陆省更多的可能是内销。

  所以要单独成立一个“经济特区”来做一套可以在其他内陆省复制的商业模型。

  这样,其他省才有方向,即便是实际情况不太一样,也可以做参考,在这个基础上创新。

  要不然,任由各省布政使这么放飞自我地望下去,何年何月商业时代来能到来?

  等黄宗羲走后不久,孙承宗进来了。

  “陛下,目前在杭州湾的40艘战列舰已经准备完毕。”

  “你估计这一次作战,彻底消灭红夷人的势力,需要多久?”

  “老臣对东南不甚了解,不过老臣仔细看完了熊文灿的奏疏,若是十月抵达台湾与福建之间的海域,两个月拿下台湾,老臣认为是可以办到的。”

  孙承宗顿了顿,道:“不过,郑芝虎今天刚刚呈递上来了一份奏疏,说是目前他那边人力不足,无法提供3万人。”

  崇祯眉头立刻就皱起来了,语气也沉下来:“那他能提供多少人?”

  “说是五千人。”

  “五千?”崇祯的脸这下就彻底阴沉下来了,“为何只能提供5000人?”

  “说是料罗湾之战,损失惨重,现在兵力不足。”

  这就是胡扯了。

  崇祯心头有些恼怒,料罗湾之战,他可是给了郑家100万两,料罗湾之战的当日,天武军可是后来也到场了。

  而且按照之前郑家提供上来的伤亡数字,也绝对不可能现在只能提供5000兵力。

  看来这个郑芝虎和郑芝龙的想法完全不一样啊!

  崇祯有理由相信,这5000人,郑芝虎还是看在郑芝龙的面子上给的。

  “这件事你怎么看?”

  孙承宗叹了口气,沉稳道:“依老臣看,郑芝虎是不想出人,不出人倒也罢,老臣只是担心,天武军对台湾人生地不熟,作战的时候,吃了这方面的亏。”

  “这件事你去跟郑芝龙商议一番,不要逼他让郑芝虎出人,最主要的是让郑家出一部分对台湾非常熟悉的人,密布天武军在这方面的空缺。”

  “是,老臣知道了。”

  孙承宗捋了捋胡子,又道:“陛下,看来郑家并不是真的臣服于朝廷。”

  “这是当然,郑芝龙麾下有数万之众,人数众多,他们怎么会甘心于臣服。”崇祯看着那张地图的东南海域,目光逐渐变得锋利,“先不急,将台湾拿下来,大战略的进度是最重要的,等《商税法》出台后,朝廷以《商税法》的名义,整顿东南海域。”

  。中文阅读网

  请收藏:https://m.bi7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