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5章 战略人才_梦幻之单机三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拥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几乎都是出身于士族,寒门子弟很少会具有战略眼光,这不是本身的智慧决定,而是出身决定。士族出身的人,天生就比寒门出身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这一点是寒门子弟远远也赶不上的。

  就比如说郭嘉,跟随曹老大十一年,但更多的是出谋划策,很少对曹老大的未来进行规划,不是不愿意,而是没有那个能力。而曹老大的幸运就是在于他得到荀氏叔侄的效忠,一个长于大局规划,一个长于细节谋略。荀彧不但会用计谋而且是相当的会用计谋,他的计谋堂堂正正,无懈可击。就比如荀彧给曹老大献上的驱虎吞狼之计和二虎竟食之计,虽然关羽和刘备明明知道是计策,但仍然不得不照办。

  在曹c看来,三国中真正可以说得上有战略眼光的,只有四个半。

  名气最大的就是诸葛亮,代表作是隆中对。尽管许多后世之人对诸葛亮的战略颇为诟病,但刘备在荆州起家,转战西蜀最后一举称帝,不得不承认诸葛亮战略的正确性。也许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不够完美,但在当时来说,已经是最为先进的战略。

  紧随其后的就是鲁肃的榻上策,而东吴的孙权也确实是按照鲁肃的建议制定国策,也的的确确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这也使得孙权对鲁肃的信任,犹自在周瑜之上。其中固然有周瑜是孙策结义兄弟,孙权对周瑜并不十分放心的原因,也有鲁肃能够提出确实可行的战略,而周瑜却没有这样的能力。

  再次就是荀彧的挟天子令诸侯,使得曹老大得到大义的名分,很快结束战乱,统一了中原地区。曹老大在历史中也许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战略眼光绝对一般,否则也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他之所以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每一步,每一个转折点都有荀彧的影子。

  初见曹老大的时候,荀彧就举荐了一票人才,全部都是耳熟能详的精英,譬如戏志才、郭嘉、程昱、荀攸、陈群、钟繇等等;兖州出现大规模叛乱,又是荀彧、程昱和枣祗等人保住三城,为曹老大提供东山再起的资本;

  陶谦死后,刘备领徐州牧,也是荀彧劝曹c放弃徐州将重点放在兖州,“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兖州出现蝗灾,军中无粮,曹c想要投靠袁绍,又是荀彧劝曹c南下豫州征讨黄巾,“破而取其粮,朝廷喜,百姓悦”;

  至于“二虎竞食”,“驱虎吞狼”,官渡之战前的四胜四败,以及官渡战争时荀彧不住地给曹c打气,让他不要退兵,这些无不显示出荀彧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最主要的是荀彧的计谋都是阳谋,堂堂正正而来,令人无法反抗。就象刘备所说,虽然是计,但王命不可违。

  所以在曹c看来,三国谋士的综合实力排名,荀彧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最后的一个,则是袁绍的首席谋士沮授,他对于战争的理解非常深,知道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建议袁绍凭借雄厚的实力和曹老大耗,兵不血刃干掉曹魏,最后统一中原。但很可惜袁绍不给力,最后沮授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令人扼腕叹息。

  至于半个则是甘宁,他同鲁肃的意见惊人的一致,算是不谋而合。

  所以,当曹c从荀攸和郭嘉的嘴中得知荀彧正猫在家中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众人拜见荀彧,他已经下定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请荀彧出山。还是那句话,历史已经发生改变,他并不能肯定荀彧会否如同历史中一样,主动来投奔他。

  请收藏:https://m.bi7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